2012年6月21日 星期四

[展覽] 「花的骨力」理智尾個展


「花的骨力」

花的骨力 — 理智尾美術作品 (二)

2012/6/23-2012/7/22
開幕 2012/6/23 14:30


展前訪談   by 李智偉

在大致看過理智尾的數幅展出作品後,筆者認為,首先這個展覽的性質不同於之前在有為空間的幾個展覽。(「花的骨力」 is…not 函數編碼式的數位手工,not同時是女孩和女泰山的跨下突梯,not 自然筆觸的美妙想望,not對世界說個Hello的情境痕跡,not 複合式的前衛錄像的模擬語言,not 歷史文件裝置的悠沉回憶。)

那理智尾究竟想表達什麼?

理智尾說:「簡單說,花的骨力就是一趟塗畫出不存在於自然界裡的花朵的生長過程。」

筆者從數幅作品中可以驗證這些的確是不存在於自然界裡的花朵,但,卻又知道這些作品中所畫的,全部都是花朵。此刻筆者好奇的是,究竟是什麼元素去構築出這些所謂不存在的花卻也能讓觀者感受到那些是花?或者,其實這些就是抽象的花朵,只是理智尾的換句話說?

理智尾:「首先,這不是抽象的花朵,因為抽象的花朵通常是表現出精神性的花朵,不然就是,那種從 自然實物抽取出某些元素後而組合這些元素所形成的花朵。而這次展覽中的花朵之所以不是抽象的花朵,是因為這些花朵主要是由兩部分特別因素交互影響而產生的」。

筆者問了這兩部分因素是甚麼?

理智尾說他只能試著表達一下:「一部分是以花朵的兩種內部因素作為驅動力,是兩種喔。當我在看花的時候,除了顏色味道之外,花的內部,也蘊藏了花朵自己在持續抵抗地心引力的過程中,所出現的或挺或扭的骨幹,我認為那像是人體骨頭的植物版本。另外,花的內部,也蘊藏了花朵生長時,由於花朵自己的基因與環境的各種影響因素,使得花朵被動地生長出各種力量伸展的可能性。」

「另外一部分是,我想塗畫的過程就類似花朵們在生長時的外部環境,因為我自己每天塗畫時候都會有不同的狀況,像是,有時候會怠惰,有時候會很順暢,有時候會開心,有時候會發幹……也就是在這樣的塗畫過程中,這個過程就比擬於花朵在生長時的各種環境狀態,像是會遇到陰天、晴天、缺水或是下大雨的日子。我還覺得,我自己所花費的塗畫時間,就是花朵成長所經過的時間,我讓花朵經過我的時間而生長出來,當我完成一幅畫的時候,花朵就開在那裏了。」

但是筆者好奇的是,這樣的說法不都可以套用於所有的藝術作品嗎?因為每一個藝術創作者在創作的時候,不都是要把自己的時間與當時那個作品去同步呼吸,才能得到最後完成的作品?那為甚麼,理智尾你要特別挑選出花朵這一項主題進行創作?這有甚麼特別?

(理智尾笑):我懂你的意思,這樣我剛才說的話好像是頂大帽子,誰來戴都還是那一頂大帽子。不過我認為,我是說,在花朵開放的時候,某種時間性,是趨近於一個人成長的時間性。也就是說,當我如果畫石頭的時候,類似石頭的骨力這樣的主題,這樣的話,我不會認為石頭是經過我的時間而長出來,因為你知道,當一顆經過地殼作用的長久時間而擠壓而層疊而雜交的石頭被礦工挖出,在你眼前擺著的時候,它幾乎就是一具停止了生長的屍體,撇開有些會長毛的石頭不說,石頭就是一具屍體。雖然有人會養石,說經過自己的油脂滲入石頭毛孔會讓石頭更加油亮發光,或是讓上面的紋路活絡延展。但我認為那比較像戀屍癖,比較不像是一起成長的過程。而且,從人的現實性來說,你去擠出一顆石頭比較容易,還是去種出一朵花比較容易?

當然是花。
所以。骨就是枝幹的成長途徑。力就是生長的可能性?

對!或者說是一種諧音也可以,就是一種鼓勵,如果是石頭的話,可能展題就要變成石頭的拖磨,哈哈,所以說畫花的過程是剛剛好的時間過程,有時候幾乎要崩潰,因為我畫的有些花要長的比較久,有時候一下子就可以長兩三朵,但如果沒有那種‘花朵長出來到底會不會讓我很滿意呢?’的那種願景在鼓勵我的話,我想我應該會畫到很沒力。

謝謝你!我沒問題了!(但其實我覺得理智尾講不清楚自己在說甚麼,簡單一句話就是,他在畫他自己的花。)




[ 展覽 ] 2012「花的骨力」 理智尾個展


2012年5月31日 星期四

什麼是 FLOSS + ART ?

什麼是 FLOSS + ART ?


簡單地說:

FLOSS 指的是 Free / Libre Open Source Software,中文叫做「自由軟體」,也叫開原軟體 ( 開放原始碼軟體 )。 這裡的 Free 並非指免費之意,而是指 Libre (法文),也就是自由的意思。FLOSS 的精神是自由、開放、分享 !

FLOSS+ART 簡單講就是 make art with FLOSS,也就是 make art with Free / Libre Open Source Software,用中文說就是 「用自由軟體來從事藝術創作」。


接下來更進一步來談談什麼是 FLOSS + ART。

電腦作為創作媒材
藝術創作的媒材非常多樣,千奇百怪也不足為奇,從紙張、布料、水彩、油畫、水墨、雕刻、金工、樂曲,到近代的攝影、現成物、電影、動畫,聲響、電子電路,以及觀念性的行為表現、會腐朽的食材、會變化的光...等。其中,因應時代背景的不同及科技發展的潮流,而產生的藝術類型,例如:錄像、動畫、電影、聲音藝術、互動藝術、網路藝術、新媒體藝術、數位藝術...等,大都使用電腦技術編修作品,甚至使用特定軟體、硬體、程式語言來完成作品。

談到電腦這個媒材,大多數的人一定接觸過 Windows 作業系統,也一定知道蘋果的Mac電腦、iPod、iPhone、iPad,可能也知道 “好像” (實際上並非如此) 都是電腦高手在玩的Linux作業系統 ( 近幾年火紅的 Ubuntu 就是其一 )。日常生活中,常被使用的幾套軟體,例如:Word、Excel、Power Point、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Dreamweaver、FLASH、Premiere、非常好色、威力導演、Nuendo、Reason、Max/MSP...等,大家應該也耳熟能詳,甚至可能是其中幾套軟體的使用高手 ! 非常好 ! 相信身處數位時代的各位,對於數位工具的掌握都有一定的基礎,這是數位的洪流,大家不至於被淹沒 ( 起碼你能用瀏覽器上網看到這篇文章)。

但我們可能已淹沒在密集的商業網絡之中,在商業軟體公司的強力行銷之下,商業軟體給大眾的一般印象是:較好的功能及穩定性,以及產品保固、諮詢,以致於無論在學校教學上或公司的專案進行上,常見及常被使用的軟體(例如前段所述的軟體)大都屬於商業軟體,從學校到職場,商業網絡形成一個穩固的生態鏈。但別忘了,這也同時是個自由開放的時代,商業軟體並非唯一,商業網絡生態鏈並不能一直限制你,你可以有其他 “選擇”  !

從機密到分享
以聲音為例,一般傳統的觀念是:我製作了某段聲音,這聲音非常地棒,我不會告訴你我怎麼做出這個聲音的,這是我的商業機密,你想要這段聲音的話 (例如:拿來做電影配樂),你必須向我購買,同時簽訂契約,這個聲音的版權屬於我,每用一次就需付費一次。這段處理程序沒有什麼問題,大家也都能認同,這就是專利與版權的概念,是現代商業網絡保護創作者智慧財產權的一種方法。

不過,讓我們換個角度,提供不同思維吧:我製作了某段聲音,這聲音非常地棒,我樂於跟你分享我是怎麼做到的,因為這不應該成為一種機密,我願意將這個聲音提供給大家,大家可以自由地分享、散播、重製、使用,若你對這個聲音有別的想法,例如加點別的聲音元素進去,或是做點聲音特效,那麼你可以自由地拿我的聲音做二次創作,只要你同意標明原作者是我,然後新的創作也同意提供給別人自由地分享、散播、重製、使用,這樣就可以了。

如此一來,這樣的一連串的自由使用、分享、散播、重製的行為,可以變成一種良性的循環,使得原本素材衍生出更多的可能性,而這些可能性是屬於大家的,大家都能共享之,這不是很美好嗎?

是的,的確很美好,但這個良性循環有個前提,那就是「尊重」。如果某人製作了一段聲音,他可以在聲音檔案中標示作者、被散播的方式以及是否可以用於商業用途...等等,也就是「授權」 (例如:創用cc)。他同意該檔案可以被自由地使用、散播、分享、重製,但想使用、散播、分享、重製的人就必須遵守「授權規則」,例如:重製的人除了可以聲明重製作者為本人之外,必須根據授權規則標明重製的聲音檔案的原始作者是誰、將以何種散播方式進行,以及是否可用於商業用途...等,簡單地說便是:後者(重製者、散播者)必須遵守並提供與前者(原始作者)相同的(或原始作者同意的)授權規則。尊重授權規則便是建立良性循環的最基本元素 !

開原軟體與硬體
再進一步地說,軟體的基本構成是程式語言寫成的程式原始碼,「自由軟體 / 開原軟體」都有一個特性,那就是獲得這些軟體的使用者,一定也可以獲得該軟體的原始程式碼(可能伴隨著軟體存在、也可能放置在該軟體的官網中、或是放在該軟體的程式開發網站中,如:SourceForgeGithubGoogle Code),這是跟商業軟體的最大不同,也是影響最大、最深層的良性循環的關鍵所在:根據「自由軟體 / 開原軟體」的授權規則,任何人可以容易地獲得程式原始碼,所以程式開發者(可能是非原始程式開發者)可以進而修改程式碼來替該軟體新增功能、或是修訂軟體的臭蟲 (Fix bugs),然後再將修改後的軟體版本散播出去,供大家使用。如此一來,軟體不會被某特定人士或公司壟斷,使用者也不需要被動地等待期望的功能會不會被推出,只要你有能力就能馬上改變!(若沒有能力寫程式,也能在網路上提出希望的功能,總有好心人能幫你完成!)

除了軟體,硬體也能擁有自由、開放、分享的精神,那就是開原硬體 (Open Source Hardware)。目前最能代表開原硬體精神的是一塊叫做 Arduino 的 I / O 板,它是一塊電路板,但是它的電路配置、使用的元件及規格都開放出來,任何人都可以從網路得到,也就是說,任何人都可以製做出一模一樣的板子,甚至加以改良、增加新的功能,再提供給大家使用。也許有點抽象,讓我們以椅子為例加以說明:假設我是一個木工達人,我擅長製作各式各樣的椅子,但我將每張椅子的施工方式、設計圖、使用材料都公開出來,讓任何人都可以知道如何做出跟我一模一樣的椅子,如果有人看了我的設計圖,覺得施工方式可以改良,或是覺得可以使用別的材料製作,或是覺得可以將我的椅子重新設計以更符合人體工學,那麼他便可以動手去做,然後將新的設計再開放出來給大家使用。於是,世界上便會出現各式各樣的椅子,你會有很多種選擇,多麼有趣,不是嗎 !

開放原始碼的另一層意義便是「知識的分享」,大家可以從程式碼中學習別人的智慧,獲取別人的知識 (例如:某種功能如何實做出來? 為什麼這樣做比較有效率? 這絢麗的圖像原來是這麼簡單就可以寫出來的阿...等等),然後再加以融會貫通、造福別人。如此一來,知識的建構便恢復到最初的樣貌,由下往上堆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便能看得更遠,自由、開放、分享的意義便產生了。


FLOSS+ART
自由、開放、分享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精神,用在軟體上、硬體上便是 FLOSS 的基本精神,若用在藝術創作上,便是 FLOSS + ART 了。

也許部份FLOSS + ART 的作品 (例如:投影、畫面印刷輸出、動態雕塑...等) 無法被輕易地分享,但創作過程仍是開放的、可分享的。也就是說,FLOSS + ART 的創作者樂於跟大家分享作品是如何做出來的,包括:技術的使用、感應器的挑選與使用、程式原始碼的分享與解說、印刷輸出的材料與注意事項、動態雕塑的結構機關設計、互動流程規劃...等等。透過開放、分享,創作者彼此互相交流,激盪出更多可能,同時也讓 FLOSS + ART 作品更加多元豐富 !

生活在數位時代中,數位媒材的使用在藝術創作中一定不會缺席,除了原本傳統的數位創作模式之外,FLOSS + ART是另一種選擇,它並不是要破壞現有遊戲規則,反之增加了遊戲的趣味性、挑戰性、豐富性。因此,FLOSS + ART 似乎更能滿足數位時代下的藝術創作,因為創作者常使用的軟體、硬體或程式,若能被自由地、開放地分享的話,那麼技術就不會是一個難以跨越門檻,因為你可以很容易地學習、進步並分享,反而重點可以放在創作本身上,回歸藝術創作最初的原點 !

FLOSS + ART 不是一股新的浪潮,但你一定無法忽視它。


參考書目
.FLOSS + ART ( http://people.makeart.goto10.org )

補充資料
.在台灣,第一個推廣FLOSS+ART概念的工作坊是 「玩趣 playaround 工作坊」
   Website:http://playaround.cc/tiki-index.php
.在台灣,第一個推廣FLOSS+ART概念的社群是 「OpenLab.Taipei」
   FB: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openlab.taipei
BLOG:http://www.openlabtaipei.org
   討論區: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openlabtaipei
.在台灣,第一個推廣FLOSS+ART概念的空間是 “有為空間”
   FB:https://www.facebook.com/actionspace
   BLOG:http://action4space.blogspot.com

常見的 FLOSS+ART 工具
GIMP  (圖像編輯,媲美Photoshop)
Inkscape (向量圖編輯,媲美Illustrator)
Audacity (聲音編輯)
Blender (3D建模、3D動畫,媲美Maya)
OpenShot (影片編輯)
Processing (影像、聲音、互動)
Arduino (實體運算、Physical Computing、感測、互動)
Pure Data (聲音、影像、互動)
SuperCollider (聲音)
(fluxus) (3D影像、即時編程、Live Coding)
....

2012年5月23日 星期三

【展覽】「 訊息的質重。佔空間文件展」


         


 訊息的質重。佔空間文件展





    
展覽日期: 2012/5/19 - 2012/6/17
開放時間: 周三~周日 14:00-20:00 (周四 14:00 - 18:00)
開幕茶會: 5/19 15:00-17:00
             

佔空間以自我邊緣化的方式圍繞主流藝術,不將後現代掛在嘴邊,而以非菁英意識的樣態呈現藝術的觀念 (conceptual),其中,涵蓋常民、國家、階級、團體、個人,以極度『不確定性』與『訊息量』兩者構成的大眾,來做為載體。 透過場域介入的方式來達到兩者的共時性,佔領(Occupy)為的是生活,不是為藝術。佔空間 (Artqupie) 所佔據 (Squat) 的場域是空間,是一種日常生活連結藝術的實踐。


信封,讓人想起過去的飛鴿傳書,但因為訊息的隱私開始使用信封,而現今使用過多的電子產品讓人遺忘訊息傳遞的各種可能,佔空間藉由展出過往來自其它空間單位或個人的信封,一種隱私的物件對空間的介入,除了內容物的可能,佔空間凸顯信封表面的郵戳代表某種過程的演化與制式歷程的必經,運用更常見的物件表達日常生活中所遇見的事物,並具體的將訊息的觀念帶入情境。

除了以空間介入空間(佔空間到有為空間)以較為淺顯易懂的方式關注生活及日常的物件,以非菁英且無技術的觀念呈現空間的樣貌,單純的垂掛表現質量與重量的存在,每件郵件有其重量,都大不相同且個有其不定性,也因為有其不確定性所以構成有趣的畫面,細部可發現有些鉛字坐落於木抽屜邊,一字一印的鉛字在過去代青了印刷的可能,也相對的在未來將被淘汰,訊息的實際重量也隨其消失,過於資訊爆炸的當今,是否除了3C通迅外,還有更多的可能性可以對話,將是佔空間藉由空間的展出所要傳達的意念。

佔空間:『 生活的存在來自,我們所佔的空間。』
   


 [佔空間 artqpie]

佔空間 Artqpie
試圖保留舊時的空間,讓閒置的老屋再次利用,主要以提供友善的展覽空間,讓老空間中再次充滿活絡的人情味,享受豐富的展覽與空間同時也融入生活的藝術;佔空間也配合開幕辦理分享會.音樂會等講座活動

2012/04  DRF中區再生基地首展(老樹咖啡)
2012/03  SX-70 拍立得台中平行特展
2011/12  誠品園道CMP BLOCK DREAMER聯展
2011/10  老屋新力(一塊佔空間)-成大藝廊
2011/09  勤美誠品文藝復興黑膠課程
2011/07  香港TM拍立得收藏特展
2011/05  老屋欣力-台南愛國婦人會館
2010/03  人民借攝系列聯展
2009/09  佔空間成立,素人攝影文件展


佔空間。Artqpie.台中市民權路182號(台中勞保局斜對面) 



2012 「 訊息的質重。佔空間文件展」